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都市小说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103章 对不住了,皇帝给的实在太多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3章 对不住了,皇帝给的实在太多了

    第103章 对不住了,皇帝给的实在太多了
    “如此,商税就按照十税六来收取吧。”
    华盖殿内,朱元璋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说出,恰似平地起了惊雷一样。
    费聚,唐胜宗,吴良等人的笑容,瞬间就凝固在了脸上。
    再笑不下去了。
    像是突然之间,被齐齐攥住了脖子一样。
    多少?
    十税六?!
    上位这话是认真的?!
    到底是自己等人没有睡醒,还是上位没有睡醒?
    十税六这样的话,都敢往外说?
    “哈哈,上位说的对,就该十税六……啥?十税六?”
    陆仲亨绝对没有往皇帝会在这件事上,闹幺蛾子上去想。
    听到朱元璋开口后,习惯性的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
    典型的嘴比脑子快。
    话都说完了,才意识到皇帝方才说的是什么。
    因为事发突然,且达到了一个,他所完全没有想到的离谱程度。
    以至于最后的话,腔调都变了,声音高了几度。
    听起来像是在质问皇帝一样。
    华盖殿内,刹那之间,落针可闻!
    陆仲亨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
    但此时事关重大,他已经顾不得去多在意这些细节了。
    费聚,唐胜宗,吴良等人,也都纷纷抬头,看着皇帝,面露不可置信的神色。
    等着皇帝给出一个确信的答复。
    他们是真的不愿意相信,皇帝方才说的十税六为真。
    不仅仅是他们,华盖殿内的其余诸多人,也都是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给听懵了。
    他们心中的震动,不比陆仲亨,费聚这些人小上多少。
    全都在竖起耳朵,等着皇帝接下来的话。
    “对,恁没有听错,咱也没有说错,就是十税六。”
    朱元璋大马金刀的坐在龙椅之上,迎着陆仲亨等人的目光,不避不闪,很是认真的说道。
    态度很坚定。
    大明的税,收的太低了。
    不仅仅是农税,商税也同样低的离谱。
    自己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商业的利润。
    觉得商业不过是三核桃俩枣的,没有太多的利润。
    以至于和历朝历代相比,自己大明的商税都低的离谱。
    不过折合百分之三点三。
    就这那些官绅尚且不满不足,还在一个劲的谋求减少税收。
    后面愣是给弄成了百分之一点五左右。
    低的简直令人发指!
    纵然已经这么低了,可还是有着诸多的人,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
    万历初年时,2217万两的财政收入中,商业税不过才有340万两。
    而且这340万两,还包含着茶税,盐税,市舶税,营业税,通过税等在内的所有一切商业税费。
    茶,盐两税,历来都是税收的大头,尤其是盐税。
    结果万历时,把茶盐两税加进去,也才不过是340万两。
    而且,大明两百多年下来,人口比自己开国的洪武年,不知道多了多少。
    人多了,对于盐的需求量自然会增多。
    盐的产量也会增加。
    然而神奇的是,大明盐的产量并没有增加。
    洪武时盐的产量有多少,两百多年后,盐场盐的产量还是多少。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有着各种私盐在流通……
    上辈子不知道这些,这辈子重新来过,他要是不着手提高商税才是怪事。
    农业税现在不好动,牵扯太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
    但动一动商业税还是可以的。
    柿子先挑软的捏嘛。
    一步步的来。
    虽然真的算起来的话,这商业税涉及到的人和事也非常多。
    不是那般好动的。
    但该动还是要动。
    这可都是自己的钱!
    “上位,这……这也太高了吧?这是与民争利啊!”
    “上位,这真不行,真要这么做了,根本没有任何的利润可赚,还要商户自己往里面贴钱。
    互市这事,根本就办不下去。”
    短暂的愣神之后,陆仲亨,费聚赶紧出言反对。
    从他们那着急的神情里可以看出来,这些根本不像是演的。
    皇帝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危险了,必须得打消。
    不赚钱是不可能的,哪怕皇帝收个十税六,也依旧有的赚。
    可习惯了三十税一的他们,哪里能接受得了十税六?
    这可都是他们凭本事辛苦赚的钱,能给皇帝交个三十税一的税,就已经非常难得,够对得起皇帝,对得起国家了。
    就这皇帝还不满足,不知道感恩,不念自己等人的好。
    居然还狮子大张口到十税六。
    他怎么不直接去抢?
    十税六是不可能十税六的。
    真要十税六,皇帝还不如把自己等人给杀了!
    就算是杀了,也一样不能同意!
    “陛下,十税六确实太高了。
    我大明而今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正该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只要能轻徭薄赋,给百姓们一个安稳的环境,再加上一些善政,百姓们自己就能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经历了元朝的残酷统治,人心思定。
    好不容易盼来了我大明,盼来了陛下这等圣主明君,这要是把商税改为十税六。
    这等欣欣向荣的好势头,只怕又会得到严酷打击……”
    不仅仅在朝的众淮西勋贵们反应强烈。
    就连文官序列中的很多人都忍不住了,纷纷出言规劝皇帝,想要让皇帝放弃这个危险的想法。
    话说的有理有据,言辞恳切,全然站在众百姓的立场上,为众百姓,为大明考虑。
    这件事,必须要遏制,不能依着皇帝。
    手底下。或者是家中有产业的,可不仅仅只有淮西勋贵。
    很多文臣家里,也都有着子侄,或者是一些拐弯亲戚在经商。
    或多或少有着利润在。
    就算是一些现在没有产业的,也大多会站出来反对这件事。
    毕竟现在没有,不代表今后没有!
    不代表子孙没有。
    不能坐视皇帝断了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路啊!
    皇帝把绩效奖金和绩效考核绑在了一起,借助绩效奖金的事,推出绩效考核。
    这等事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可再想更进一步,得寸进尺,直接把商税提高到惊人的十税六,那就不好意思了。
    这事说什么都不能同意。
    不能为了一点绩效奖金,把什么都给卖了。
    “上位,这……商税提高到十税六,的确太高了。
    和之前的三十税一比起来,一下子提升了足足十八倍。
    这……简直比下虎狼猛药还要夸张。
    要不……还是少提高一点?
    变成二十五税一?”
    丞相胡惟庸也在此时开了口,说出了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看着显得有些纷乱的朝堂,以及这众多纷纷站出来,对这件事发表意见的人,没有立刻说话。
    任由这些人表达他们的意见。
    毫无疑问,反对的多,支持的少。
    甚至可以说,站出来说话的这些人,除了韩国公李善长这个越来越无敌的纯臣,在旗帜鲜明的支持自己十税六,呵斥那些人都是道貌岸然,一片私心外,竟是没有一个支持的。
    朱元璋对此,倒并不意外。
    毕竟钱财动人心啊。
    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这,还是距离空印案爆发不足两个月,且空印案还没有彻底完结的情况下。
    自己动的还是商业这个和农业相比,很不起眼的领域。
    这要是提高农业正税,取消苛捐杂税,再来个官绅一体纳粮,这些人还不得炸了?
    从这里就能很好的看出来,将来办这些事,到底该有多困难。
    如此等待了一阵儿,见这些人也说不出来什么了。
    朱元璋便伸出手来,往下虚压。
    见到朱元璋的这个动作,华盖殿内,一下子就变得安静下来。
    众人都在等着皇帝在接下来,会说出什么话。
    陆仲亨,费聚,唐胜宗,吴良等人,虽已经把头给低了下去,但是心里面依旧不服。
    十税六根本就是在瞎逑搞。
    如今,整个朝堂都是反对的声音,且看皇帝如何收场!
    如何能把这事情给推行下去!
    这一次,他们必然死硬顶着,不可能有任何的让步。
    什么是民心所向?这就是民心所向!
    就不信朱元璋这个和自己等人越走越远的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把事情推下去。
    真这样做,是会出乱子的!
    “咱说的十税六,不是说所有的商税都是十税六,而是特指这次和草原上互市的生意十税六。”
    提高商税税率这事,朱元璋原本的想法就是日拱一卒。
    借助着这次和草原互市的机会,把互市的税率先给提上去。
    不过,说的时候,他却故意先不把话说清楚。
    专门让人误会,他是要把所有的商税,都给提升到十税六。
    从而看看众朝臣的反应。
    要是众多朝臣反应不激烈,那么他这里也不是不可以变得强势,顺势就让众人的误会成真,把这件事给办了。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并不妨碍有枣没枣捅两杆子。
    万一朝臣们被自己给唬住,真把这事给干成了呢?
    岂不是赚大了?
    就算是没有被唬住,他也不亏。
    做事该讲究技巧的时候,也是要讲究技巧的。
    要是不先把屋顶给拆了的姿态给摆出来,接下来又如何好开窗呢?
    喜欢折中,是许多人的天性。
    果不其然,在听到皇帝这话后,许多朝臣都是暗自长松一口气。
    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的商税动手,只是针对即将和草原上开始的互市,那就好说了。
    虽石破天惊,却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涉及的范围很小,刀子没有砍到自己的头上。
    暗自留意着朝堂动静的朱元璋,能够明显感觉到,随着自己这话的说出,气氛出现的变化。
    鲁大师果然不骗人,这个开窗理论是很好用的。
    “至于说与民争利……”
    朱元璋的神情和语气,都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做这些生意的,是寻常百姓吗?
    他们是咱特指意义上的民吗?
    他们早就超脱了寻常百姓的范畴。
    赚的远比寻常百姓多,过的远比寻常百姓好。
    赚的多,就该多交税,赚的少就该少交税。
    能力越大,需负的责任越大。
    税收不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的吗?
    还说咱与民争利,这话你们咋好意思说出口?
    真以为咱不知道,恁口中所谓的民是什么?
    所谓的与民争利,是和谁在争利?
    无非就是进入恁,还有下面那些做生意的人,腰包里面的钱少上一些罢了!”
    说到后来,朱元璋的目光落到了唐胜宗,费聚,陆仲亨,吴良等一干淮西勋贵的脸上。
    这话听的唐胜宗等人,心里特别的不自在。
    有种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就被皇帝将遮羞布一把扯下来的感觉。
    与民争利,向来都是用来反击皇帝向下伸手,想要加商税,或者是皇帝想要插手商业的一大利器。
    尤其是如今的皇帝,又是一个非常喜欢把关心百姓,对百姓好挂在嘴边的人。
    在这等情况下,与民争利这一套说辞,对于如今的皇帝别提多好用。
    以往可谓是屡试不爽。
    结果现在,这招却忽然没用了?
    皇帝现在的词是一套套的,直接把做生意的,和普通百姓分开说事了。
    这就算了,居然还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了,那些做生意的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过分!
    太他娘的过分了!
    虽然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可也不能直接就这样说出来啊!
    “上位,这……话虽然这样说,可十税六着实是太重了,弄不好参与互市的商队,真的会亏钱。
    钱财这些是小事,若是因为些许钱财,耽误了大事才最是划不来。
    不若……十税一好了。”
    在这等关口,丞相胡惟庸又一次开了口,站在淮西勋贵这里说话。
    他不仅仅要做文官的丞相,也要做武将们的丞相。
    淮西勋贵这样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他不会忽视,更不会放过。
    以往,除了另外的国公身边汇集的力量之外,剩下的淮西勋贵都汇集在了李善长这老狗身边。
    如今这老狗断了脊梁,不仅和文官们划清界限,就连这些武将之间,也逐渐的越来越远了。
    这不就是他胡惟庸的机会?
    淮西勋贵的力量,实在是太强了。
    哪怕只是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助力。
    听到丞相胡惟庸在此时开口,唐胜宗等人心里都是不由一喜。
    对胡惟庸心存感激。
    “上位,非是臣等故意不配合恁,要和恁唱反调。
    实在是十税六真太高了。
    要是能和丞相说的那样,十税一的话,倒也不是不行。”
    “对,十税一的话还行,能给那些做生意的人,留口汤喝。”
    陆仲亨,唐胜宗等人纷纷开口表态。
    虽然十税一和之前的三十税一比起来的话,也高了许多,让他们感到肉疼。
    属于平日里,绝对不能接受的范畴。
    不过现在和皇帝说的十税六比起来,倒也不是不行。
    “十税六真就没有利润吗?
    真以为咱对于商贸之事一无所知了?
    如今草原上什么都缺,咱们大明这里的诸多东西,都是草原急需的。
    铁锅,茶叶这些东西,更是抢手货中的抢手货。
    一个铁锅换两头健壮大牛,非是玩笑话,而是真能达到的。
    和那边做交易,十倍利润轻轻松松。
    如此暴利,咱收个十税六怎么了?
    剩下的,抛出掉各种本钱,各种销,也有得赚。
    而且还不是小赚。
    咱留下的利润已经够多了!
    若这样利润还觉得不够,吃不饱,不满足,那就不要做了。
    咱这里安排人来做这些事。
    既然觉得赔钱,就由咱这里赔钱好了。”
    朱元璋的话,说的更加不客气。
    十税六这个,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真要是不满足,他这里真不介意亲自安排人做这些事。
    组建一个国营性质的贸易公司,专门负责和草原上进行贸易,也不是不可以。
    朱元璋这话说出口后,陆仲亨等人一个比一个难受,一个比一个心惊。
    皇帝现在这样不好糊弄的吗?
    到底是谁给皇帝泄的密?
    让皇帝对这些掌握的这般清楚?
    十税六当然不想十税六,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但此时又不好再轻易开口了。
    一方面是听出了皇帝话中的强烈不满,不想继续强硬下去触皇帝的霉头。
    另外也是怕皇帝真的会一气之下,撇开他们,真的动手组建商行来做这个生意。
    真要如此,亏损可就了。
    不仅仅是互市这块大肥肉,连口汤都捞不到。
    更重要的是,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后,皇帝会不会食髓知味,接下来把手伸到更多的地方?
    比如把北面的诸多生意,都收归皇帝所有。
    真要这么做的话,那他们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不仅仅是当代的利益,连带着子孙后代的利益,只怕都要一并给交代了。
    可真的就这样同意十税六这个高到离谱的税率,他们又真的不情愿。
    因此,华盖殿内,一时间陷入到了沉默里。
    不少和武将不对付的文官,直接进入到了看笑话的状态里之中。
    之前空印案发生,这些丘八们一直在看乐呵。
    现在舒服了吧?
    皇帝的刀子砍到这些人头上了吧?
    “上位,这……臣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商贸之事,朝廷不能过于干涉。
    十税六前所未有……”
    关键时刻,丞相胡惟庸又一次站了出来。
    在胡惟庸开口后,中书省里的一些官员,乃至于是六部中的不少官员,也都跟着开口,用词委婉的在这里劝说起来。
    唐胜宗等人为之欣喜。
    对胡惟庸这个丞相,也越发的感激和敬重起来。
    胡惟庸这个丞相真的很可以,有事他是真上啊!
    “这六成税,两成归内帑,八成归太仓。”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胡惟庸等人的问题,而是淡淡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上位,臣觉得这十税六倒也不算高。
    诚如上位所言,和草原上互市做生意乃是暴利,必然能赚的盆满钵满。
    哪怕十税六,剩下的也足够那些人,吃的满嘴流油了。
    况且这互市之事,乃是上位提出来的,属于一项新生意。
    在这上面多收取一些税,也是理所应当。
    而今国家正是用钱之际,朝廷手里面多些钱粮也是好事,能让大明变得更好。”
    闻听了收上来的税,八成都要归太仓后,胡惟庸的态度瞬间大变。
    那些中书省,以及六部的诸多官员,也都纷纷称赞皇帝圣明。
    钱归内帑,还是归太仓,这里面的差距可大了。
    既然皇帝只拿了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归太仓,那他们不得不同意了。
    这下子,轮到唐胜宗,陆仲亨等人傻眼了。
    他们是完全没有想到,皇帝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招!
    更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皇帝的这句话出口,朝堂上的局势变化竟然这样快!
    刚刚还帮助自己等人说话,反对皇帝的人,居然纷纷倒戈。
    不仅如此,已经有人开始向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他们见好就收了。
    吏部尚书詹同这家伙,更是直接质问他们,身为朝廷大员,开国侯爷,为什么眼里只有钱财,只有个人利益,没有一点大局。
    陛下之前说的梦想,莫非都忘记了?
    气的唐胜宗想要当场打人。
    “上位,十税六的确很好,对各方都有利。
    这才是最好的税收。
    是臣之前犯下了糊涂,一时间没能想清楚这里面的道理。
    幸好上位您点醒了臣。”
    唐胜宗一脸诚恳的对朱元璋说出这话。
    在说这话时,他心里面都在滴血,只觉得无比憋闷。
    陆仲亨,费聚,吴良等诸多人,也都纷纷表态,说十税六非常好,皇帝考虑非常得当。
    “行,既然恁大家伙都说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丑话咱先说到前面,既然这事已经说好,那么在接下来实施的过程里,就按照说好的来。
    别想着不老实,动什么手脚。
    被咱抓住了,不管是谁,一律按规矩处理!”
    事情说定,朱元璋例行警告一遍。
    若是别的皇帝,这样的警告说多了,百官或许都麻木了,随便听一下也就过去了。
    可遇到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他们是真不敢当作耳旁风。
    因为但凡皇帝说了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真的出事了,皇帝是真的会杀人。
    绝对不会手软。
    李善长站在这里,看着皇帝处置事情,暗自感慨,皇帝的手段越来越厉害了。
    先让百官误解,要对所有商税都提高到十税六。
    后面再说只针对这次的互市,让很多官员以为占到多大便宜一样。
    顺利的把矛头,指向了唐胜宗等一小部分人。
    后面又说出两成入内帑,八成入太仓,更是把中书省,以及中书省所属的六部等人的嘴都给堵住了。
    把这件平日里并不好办的事,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完成了。
    并且这事,真的论起来的话,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这些人其实也没吃亏。
    原来的生意还有,又新增一笔生意,虽然要十税六,但还是有的赚。
    就看这些人心里面怎么想,能不能想的开了。
    而且,李善长总觉得皇帝的真实目的,不仅仅只赚钱,以及那未曾说出口的针对北元王庭的行动。
    只怕这把商税提高到十税六,也是一个很大的目的。
    虽然只是新开的互市十税六,但有了这个突破在,今后别的地方的商税,也不是不能慢慢往上加。
    皇帝是越来越厉害了!
    不仅仅是办事的手段越发老练,更重要的是,眼界似乎也开阔了很多。
    以往的皇帝,可不会把手伸到提高商税上,更不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北元。
    也不会下定决心,一举推翻他之前所坚持的那套坐收坐支办法。
    很多人都在猜测,是刘伯温在背后给皇帝出主意。
    但李善长总觉得不太对。
    和刘伯温相互厮杀,又相互配合着做了多年的事了,他对于刘伯温还是很了解的。
    刘伯温做不到这一步,有些事情,明显超出了刘伯温的能力范畴。
    只能说,这个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放牛娃,天资惊人,聪慧程度,以及成长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
    ……
    “事情办得如何了?”
    崇明岛,备倭水师衙门,靖海侯吴祯手中把玩着两个的铁核桃,出声询问。
    “回禀侯爷,一切顺利,消息已经递到了大侯爷那里。
    用不了多久,那大海船就能从龙江宝船厂出来。
    顺江来到咱们这里。
    方部海寇那里,也已经联络好。
    会在第一时间结清剩余钱财,把船给弄走……”
    “这件事,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这可是两千料的大海船。
    但凡走漏了风声,那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
    说着话,吴祯转过身来,手里铁球停止转动,一脸严肃的盯着这人,压迫感十足。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