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45始作俑者【请看作话】
第46章 45.始作俑者【请看作话】姬衡陷入长久的沉默。
而燕云则长久注视着他。
他已不再年轻,苍老的脸颊遍布沟壑,唯独看着他的眼神,依旧仿佛在看那个满心信赖自己的王子衡。
秦时跪坐在侧,也忍不住竖起耳朵——既然姬衡在骊山地宫中做了兵马俑,为何燕云这里,他却仍要殉葬呢?
良久,姬衡缓缓开口。
“燕师,寡人愿尔入死国,依旧得以重用。”
他缓缓闭上眼睛,冷峻的五官神色柔缓,渐渐笼入常人不可解的淡淡悲伤:“奉天以诚,至信如时。我等凡人祭祀苍天,与神灵通念,本就该厥孚交加,信以发志。”
这个秦时没法反驳。
姬衡说的是如今的普世理念:祭祀苍天当至诚至信,便如恒久不变的时间一样诚信到来。
凡人既然祷告上苍,用以祈祷,就需要以诚信相交,同样也用诚信引发人们的忠信理念。
此时,无有诚信乃是大罪,将至人人鄙薄。
只是,这跟殉葬又有何关系?
她听得艰难,但仍是认认真真,企图更接近姬衡的内心。
然而她不懂,燕云却仿佛懂了,此刻强撑着坐了起来:“大王……”
姬衡却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昔年商王以陶俑殉葬,武王伐纣,取而代之。后周室衰落,诸侯割据,也曾有此行。”
“此举虽惜民力,然不敬上苍,不诚不信——关东有儒家仲尼曾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他缓缓握住燕云苍老的手,沉声道:“燕师,儒家仲尼所言有理。”
“既不殉人,何必对上天承诺。”
“既有承诺,又何来陶俑代之。”
“既不诚,亦不仁。”
“然祭祀殉葬,古已有之。寡人深恐燕师入死国,孤苦无依,因而又何须爱惜人力?只需他们也长长久久,虔诚侍奉燕师。”
秦时听罢,也不由怔住了。
她一直以为,殉葬,不过是姬衡不懂爱惜民力的言语。本想慢慢试探,看能否让对方意识到人力宝贵。
可没曾想,对方早已意识到。
此时人们事死如事生,千年后挖掘的陵墓当中,中天紫微所在,仍是地宫中心之处。
更有仰韶时代墓葬,文字都不全的时代,却在地宫中用腿骨与贝壳摆出了星辰所在。
因为人们笃信死后另有苍穹之国。
姬衡可以不信上苍,却不能笃信地下无有死国。
燕云对他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连陶俑相替的殉葬方式都不敢……
唯恐敬欺苍天,令燕云死后孤苦,或得惩罚。
明明,骊山地宫有兵马俑啊!
她此刻再看姬衡,只觉得深深震撼。
燕云老泪纵横。
他亲手执剑御马,带着曾经的王子衡,太子衡,到如今的秦王衡长大。
对方从小便寡言沉默,唯胸中抱负,远胜旁人!
可这样豪气纵横的大王,也曾因敬仰的老师被先王命之殉葬,怒而持剑相拦。
此举触怒先王后,对方欲废太子,改立其余王子——王后乃楚国贵族,兵权在握。
他虽一力干旋,最终师自请白绫,方才得以保存太子衡。
先王乃姬衡先祖,那次殉葬,大臣百官宫人等,共计殉葬百七十余人。工匠奴婢们并不计算在内。
也正因此,先王崩逝后十余年,泱泱大秦,竟无有名士来投!
而后,才有秦王衡终于压制先王后,少年继位,中固江山。
此中艰辛隐忍,血泪同咽,政事混乱,兵将不清……种种苦楚,姬衡全部都尝过!
也正因如此,他继位后酷烈霸道,一言既出,生杀予夺,格外惊心!
有此种种,才能稳定秦国霸业,举国上下乃用耕战制度,这才踏平六国,一雪前耻。
而如今,如今为了他……
燕云反手抓住他的手臂,借力坐起。
虽目中带泪,却仍是满面怒色:“臣之功绩,生前可证,死后亦不可夺!便有千万人殉葬又如何?”
“由老臣始,殉葬不必再用人!”
“臣当敬告上苍,臣一生志气,虽死不可夺!待来日入死国,便是臣赤手空拳,也当为我王重新打下万里江山。”
“大王!”
他哀哀叹道:“臣有此宏愿,大王当信之允之。”
姬衡沉默着,在整座厅堂如窒息一般凝滞的空气中,他最终缓缓点头:“允。”
“待来日,猪牛羊牲随葬百数,以告上苍先祖,佑我大秦军神。”
他说完,又缓声看着燕云,再次轻劝:“燕师不必再烦扰。待寡人殡天,骊山地宫,寡人要携燕师入内,来日仍是君臣相得。”
燕云狠狠闭目,这才喟然长叹:
“只大王不教臣欺苍天,可骊山地宫,却又何必用陶俑?”
然而姬衡却又微微露出笑意来:“燕师,寡人自小便觉:苍生鬼神,也该遵王令。”
他郑重说道:“寡人欲称皇帝,乃天子。”
“天子威仪,虽死亦不可夺。”
“寡人生时既踏平六国,死后仍要一统六国。万千兵马能守我大秦江山,寡人不欲令之随葬。”
“既如此,王令当出,以俑代人。”
他缓声说话,威声赫赫,言出法随:
“非祭天也。乃我王师,供我驱策。”
他静静坐在那里,跟燕云仿佛闲谈一般,却说出这样可敬又可怖的、充斥着霸道与力量的话语,神色却冷静的可怕。
而燕云瞠目,深深几个呼吸后,他突然哈哈笑了起来!
原本因苍老而佝偻的身躯骤然伸展,仿佛胸膛内已有了无数力量!
“有此皇帝,乃我大秦之幸!”
“来日大王入骊山,万勿忘掉老臣!臣虽年迈,仍比廉颇!惟愿在地下,仍能跟随大王,重为我大秦立下赫赫战功!”
这一刻,他双眼豪情涌现,仿佛又重回盛年。
姬衡也重重与他双手交握,而后沉声点头:“寡人永世不忘!”
…
秦时深深呼吸,此刻万千心绪,复杂难言。
再看角落里永远跟随大王、永远不起眼的御史,对方提笔就墨,于竹简上一行行飞速书写。
千百年后,倘若史书得以见日,只凭这君臣对话——
秦王衡,当成万古圣君。
【厥孚交加,信以发志也】出自【周易】
【儒家仲尼】:孔子。当时儒家思想不流行,很小众。儒家是汉代董仲舒提出以后才渐渐流行的。
重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孔子原话没找到记录)。体现了(孟子)孔子对人俑制度的极其不满,认为其不仁爱。
这个不仁爱不是说用陶俑代替人殉葬,而是宁愿用虚假的行为欺骗上天,也要用【人】这个形态殉葬,不仅抛开了诚信美德,还让人殉这一制度始终未断绝。(部分观点出自冯时老师公开课)
【大臣殉葬制度前面解释有写,是秦穆公。距离秦始皇中间有22代皇帝呢,这里是架空设定】
【秦时的名字,就来源于本章核心。可以说这章是一个重要转折部分。】
【御史,就是这时候的史官】
【四五个小时写这一点儿,一直担心这章写的会不会太枯燥?太晦涩难懂……毕竟这是自己给自己设门槛,扑街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