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巨港事件
三人顺着狭窄的石板街道向前走,走了没多远,陆阿虎在前面带着,转入一条积水泥泞的小巷,这里的木屋更加陈旧低矮。“韩公您看着点脚下,这第四家就是了,姓郑的这家人只剩下一个老妪和半瘫的无用男人,还有一群孩子。得到同乡会接济,暂时就安置在这里。”
陆阿虎在前面弓着腰引路,脸蛋谄媚的说道。
此时正值南洋的雨季,每天或早或晚都会下雨,有时候甚至连续下十几天雨。
这贫民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污水横流,水里飘着破布烂草,还有粪便和其他不知名的东西,到处都是一股霉烂的味道。
韩文勤上校锃亮的皮鞋踏入其中,立时就沾上了污泥水渍,他不动声色的向前走去,眉头都没皱一下。
可以说,荷兰人统治区就是这样的臭德行,几百年都没有改变。
对待荷属东印度群岛殖民区,荷兰人从来吝啬于投入,只是一味的盘剥,基础设施可以说一片空白。
三百年前啥样,现在就啥样?
除了统治核心的巴达维亚稍微好一些,其他的城市都是脏乱差,只有少数的荷兰式建筑和教堂挺像那么回事儿,别的建筑就一言难尽了。
楚国收复加里曼丹岛以及苏门答腊岛亚齐至占碑地区后,相继投入重金建设,那真是下了大力气。
驱赶着数十上百万土著苦役犯大力修建城市建筑,码头,仓库,道路,桥梁,引水灌溉渠,水坝和城市下水设施,经过二十多年建设才有如今的崭新面貌。
与荷占区相比较,那是一个天一个地。
好在楚国王室和政府财力雄厚,每年投入高达数千万银洋的巨额资金,以本土的高标准建设,数十年一以贯之。
这边厢
踏进破败的小院,眼前看到的是满院晾洗的衣物,挂的像万国旗一般。
地上几个大木盆一字排开,头发白的老妪与七八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木盆边上奋力的洗刷,最大孩子也不过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
听到门口的动静,老妪抬起头来,见到三个陌生的男人从敞开的小院门口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来,掀起衣衿擦了擦手。
迎上来问道;“不知……您几位有何事?”
虽然老妪衣着破旧,头发白,可依然能够隐约看出昔日书香门第的高雅气质,语气不卑不亢。
虽然是瘦弱的身子,可挡在院子的当间,就像护崽的老母鸡一样将孩子们守护在后方。
“这里是来自奥冈的郑家吗?”韩文勤看着一屋子的老的老,小的小,顺口便问道。
这老妪神情警惕的后退一步,张手拦住了比自己还高的大孙子,反问说道;“不知贵客什么来路,有何见教?”
看到这个老婆婆警惕性如此之高,韩文勤倒不觉得奇怪。
一个荅荅娘惹世家经历了荷兰人的强娶豪夺,家破人亡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剩着大猫,小猫两三只,这样的表现再正常也不过了。
旁边的帮主陆阿虎却不耐烦了,他生怕老婆子言语不慎,冲撞了贵人,连忙出声呵斥说道;
“住口!乡野妇孺之辈,不知礼仪。
韩公问你什么话就答什么,这是尔等郑氏一族天大的福分,须得恭敬着。
纵然是我旧港大河帮上下几百位兄弟,在韩公面前,亦须俯首贴耳,小心伺候着。”
这话明是训斥,隐含提醒回护之意。
原本是没什么问题,可这其中“尔等郑氏一族”几个字儿犯了大忌。
纵然两者没什么关系,可听在楚国人的耳中,就特别的刺耳。
韩文勤上校骤然转身过来,眼中的怒火一闪而逝,
在大楚王国,郑氏一族可是备受崇敬的王族,谁也不敢如此狂悖。
“滚出去!没有本座发话不准进来。”
“啊……是,是,小的立马就滚。”
陆阿虎这一下马屁拍在了马腿上,吓得脸都白了,慌不迭的退出了小院,等在外口伺候着。
能够做到一帮之主,多少是心机灵敏之辈,可不会是太蠢的人。
这一会儿功夫,陆阿虎就回过味儿来了,懊悔的直拍大腿。
经过这个小插曲,老妪已经带着一众孩子们跪了下来,磕了两个头,回答道;
“回韩老爷的话,我等正是世居奥冈的郑云良家眷,家门不幸,历经磨难,如今逃避仇家报复避居于此,请老爷明鉴。”
韩文勤此时脸色缓和下来,语气缓缓说道;
“你等不须恐慌,我乃是旧港华人公会派出的代表,听说了你家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
此次过来,正是问清相关情由,可有要相助的地方?
我等华人海外侨胞,但无任由鬼佬欺辱的道理。
华人公会就是为华裔袍泽争取公正待遇的地方,有冤申冤,有仇报仇,但必须得占着一个“理”字。”
他这番话才说完,这听见后面屋头嗷嚎一声,然后传来一个重物倒地的声音,这让孩子们都乱了起来。
连哭带叫的跑过去,将一个浑身泥泞的男人想要搀扶起来。
“别动我,都走开。”
这个男人低喝一声。用两只能够动的胳膊奋力支撑爬行,就这么一路爬到韩文勤的面前,在泥地里用力的磕了几个响头。
声音沧然的说道;
“在下郑云贵,乃是家族老三。
如今我奥冈郑氏一族上下七八十口,只剩下我这一个成年男丁苟延残喘,余者皆惨死在鬼佬刀枪之下。
家业被夺,男丁或死或残,妇女家眷为奴为婢,我奥冈郑氏一族被鬼佬残害至此,仇恨比山高,冤情比海深。
乞请华人公会做主,为我郑氏一族主持公道……”
“咳咳……”韩文勤干咳两声,打断了这个郑云贵的哭诉,眼中却无多少怜悯之情。
口中问道;
“你等可愿入籍大楚王国治下,错非如此,名不正言不顺也。”
这个趴在地上的郑云贵闻言抬头,脸上满是悔不当初的神色,双眼中充满血丝,狠狠的点了下头,道;
“只要青天大老爷能为我郑家做主,别说入籍楚国,就是让我郑云贵现在去死,亦断无二话。”
他现在就像溺亡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便死死的攥住不放,什么要求都愿意答应。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奥冈郑云良家族就是这样。
这是世居奥港的荅荅娘惹家族,据传最早源于两百七八十年前明末时期,流落到南洋的一支华人大族。
其家族在旧港,南方的奥冈和周边的地区都有分布,在当地拥有大量的田产矿山,经营商行种植园,以豪富著称。
于是乎,就被盯上。
原本居于南洋的很多华裔富商,都会为自己谋得一个楚国的身份,以求得到额外的领事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殖民者侵害。
但这只是大部分,也有一些冥顽不灵者,对此抱有拒绝和警惕的态度。
奥冈的郑家,就是这么一个保守的家族。
正因为此
楚国的侨民领事保护难以覆盖到奥冈的郑家,如今家破人亡了,却想起来求保护了。
若不是正处于当前微妙时期,这家人纵然死绝了,与楚国方面也毫无干系,手也伸不了那么长。
荷兰人正是清楚这一点,才能肆无忌惮的对奥冈郑家下手。
圈起的牛羊养肥了,可不就要下刀宰吗?
这个郑云贵的表态,韩文勤还是比较满意的,点点头允诺说道;
“好,那你就可以去死了。
正好这个老太婆年龄也大了,和你一起同赴黄泉,这黄泉路上也不寂寞。
放心吧
既然入籍了我大楚王国,就是天大的冤仇也能得到申诉,没人敢欺负这些孩子。
本座可以允诺尔等
这些郑氏家族的孩子都会得到很好的照顾,进入学堂读书认字,顺利的长大成人。
若是争气,说不定能够恢复奥冈郑氏门楣,尤胜从前,那也是有可能的事。”
“大人此言当真……”趴在泥地里上的郑云贵眼中闪过一丝希翼,急忙的问道。
韩文勤此刻脸上没有半分笑意,一脸肃然的说道;“本座允诺,代表大楚王国官方态度。”
“好,好,好,哈哈哈哈……这个憋屈的日子老子早就过够了,早死早超生啊!”郑云贵此刻突然狂笑起来,笑的是惨不忍睹,就像发癫一样。
“娘亲啊,我早就劝过大哥,为了给家族留一条后路,应当早早的入籍大楚王国,求得庇护。”
“这都是命啊,大哥的顽固断送了我奥冈郑氏一族,死不足惜。”
“娘亲啊,幸好还有这最后的一搏,让孩子们全都入籍大楚王国,若是有朝一日能够恢复奥冈郑氏门楣,你我母子纵死也瞑目了。”
“三叔……”
“爹……”
这一家大小哭成一团,凄惨的情景让人难以直视,却是当今社会极其现实的缩影。
背后没有强大的国家支撑,指望那些鬼佬发善心,绝对是想多了。
一个空前强大的楚国崛起于南洋,减少了海外华人数以千百万计的苦难历程,可谓功莫大焉。
在原本的历史上
移民南洋以及移民美洲的清国华人,所余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他大多在悲惨的被奴役生活中英年夭折。
用累累尸骸,铺出了一条血泪斑斑的海外华人奋进之路。
而如今
强大的楚国在周边各国和列强殖民地都广泛的驻有使领馆,甚至远到欧洲,这本身就是国家力量的存在。
其强大影响力,无远弗届。
对大楚王国的海外侨民利益,纵然是种族偏见最严重的北美,也不敢肆意妄为。
楚国已经用历次的远征战争向世人表明强硬态度;
明犯大楚者,虽万里必诛之。
两天后
1899年12月21日
在巨港因为华人侨民维权,引发了一场激烈冲突,造成了十几人死伤的严重后果,其中一男人和一老妇当街自焚,留下了七八个孤苦的孩子。
在巨港市政广场上,有不少外籍记者亲眼见证了冲突的发生,马尼拉《世界日报》率先报道这起恶劣事件,随后英国《泰晤士报》和其他欧洲媒体纷纷转载。
短短几天,荷兰人在殖民地的恶劣行径便传扬开来。
由于涉及了楚国外侨,楚国王室为之震怒,楚国社会中群情激愤,对荷兰人的怒火一下子就被引燃了起来。
楚国外交部迅速召见荷兰大使,勒令其迅速查明真相,严惩殖民地侵害侨民利益者,放开巨港及周边区域军事管制,由楚国军队进入共管。
并且放开对爪哇岛的管控,包括巴达维亚,万隆,泗水等地,由楚国和欧洲各国组成的调查团进入,彻查侵害楚国侨民利益的恶劣行径……
鉴于荷属东印度群岛严重违反了两国领事保护公约,楚国方面将采取一切有效之手段,包括使用武力,以切实维护楚国海外侨民利益云云。
对于前面惩治凶手的条件,荷兰王国方面还能够应付。
可楚国其后的几个条件全都涉及了主权,让楚国军队进入巨港,让联合调查团进入巴达维亚和万隆,这都是荷兰王国万万不可能答应的条件。
鬼知道你进来以后走不走?
殖民地事务原本就是黑幕重重,欺压、剥削和宰肥羊那都是常规操作,压根就见不得人。
甭说荷兰,你楚国不也一样吗?
那些奴役当地土著人的矿山苦役营,那些剥夺土著与荷兰白人殖民者财产的加里曼丹岛地区,侵犯侨民利益的事件何止万千?
这些地方,能给国际调查团去看吗?能公诸于众吗?能拍着胸脯说就公平公正吗?
楚国方面的强硬态度,令南洋地区的氛围骤然紧张起来。
很多心思敏感者,从中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肃杀氛围。
发生在南洋的“巨港事件”,恰好让正焦头烂额的伦敦得到一丝喘息之机。
英军在南非的兵败,如今在欧洲舆论中被炒的火热,连续一个多月时间,相关报道都位于欧洲报刊的头版头条。
“巨港事件”让英国人敏感的觉察到转移热点的契机,随之卖力的推波助澜起来。
以著名的报刊“泰晤士报”为首,欧洲报刊纷纷转载马尼拉《世界日报》的报道,连续10多天登上了头版头条。
深度挖掘荷兰殖民者难看的吃相,什么强娶豪夺,什么杀人越货,什么官商沆瀣一气,什么对一家老少赶尽杀绝,各种深挖的黑幕全都呈现出来。
一时间,原本在欧洲人眼中被欺负的荷兰人形象,瞬间转变为坏事做绝,不顾吃相的荷兰强盗。
欧洲社会些许的同情心,很快便化为乌有。
如此巧妙的侧面出击,将英国从深陷万夫所指的舆论漩涡中解救出来,简直比三伏天喝一杯冰水还舒坦。
国际社会的风向转变就是如此之快,就如同刚刚晴朗的海面,转眼间便乌云密布,风起云涌。
“巨港事件”中的郑氏家族,此刻反而不重要了。
它只是大国角力的起爆器,当轰然炸开的那一刻,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