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发电小说

手机版

发电小说 > 其他小说 >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 第382章 秦王(四)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2章 秦王(四)

    第382章 秦王(四)
    七月很快就到来了,季夏方临,凤翔的天气逐渐变得炎热,汉中应该也差不多。
    蜀营近来表现的很忙碌,但未再有攻城的动作,反而蜀军立在凤翔城东的东面营盘已被王宗侃弃守,大规模的蜀军收缩在南面大营中,且把壕沟挖的更深更宽,寨墙立的又高又厚,显然并不打算在有八千定霸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继续绵延这场战事。
    女帝一早就在城中岐王府接受了文武官员的拜见,她虽并不热衷权力,但岐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权,惯例的朝会亦不会省略,且凤翔之战打到现在,确实也需要女帝作为支柱来安稳人心。
    从数日前定霸都驰援到现在,隶属岐王府的百官们都很关心女帝对于梁朝到底是什么态度,尤其是她这个岐王,又与那位梁朝宋王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谋算。
    岐梁不睦,是从老岐王李茂贞时代就开始的,彼时唐朝廷尚存,昭宗皇帝自觉大权旁落,遂只有不断利用藩镇来压制另一个藩镇,在那个时候,就关中的控制权一事,李茂贞和朱温狠狠打了好几场,可惜最后终究是朱温家大业大,不仅成功盘踞了关中,更继承了唐朝廷的大部遗产。
    虽说女帝并未延续李茂贞的志向,即一心要突破长安让岐国的势力范围扩至潼关以东,但由于凤翔城几乎是暴露在梁朝的眼皮子底下,朱温一直都想把这个恶邻除掉,遂两国多年来也狠狠在凤翔城下打了几场规模较大的硬仗,所以对于梁朝,岐国上下文武向来都视为死敌。
    且更说岐国在法理上一直都是遵奉的大唐,对于篡夺了大唐江山的梁朝,于私于公、于利益于大义,都不该妄谈联合、与虎谋皮才对。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合作的对象是那位正操持梁朝皇室的宋王萧砚,似乎、好像、大概……也不是说不过去?
    对于以绝对蛮横实力震慑整个战场,可谓是只露面就拯救了岐国数千将士的定霸都,岐国上下都难免心存感慨,亦很难对那位只存在于传闻中的宋王萧砚生出反感来。
    最起码来说,此人不但先迫使朱温退位,后又马不停蹄的亲领军马来援凤翔,只在战场上稍稍露面就威慑的蜀军几已表露出要退兵的态势,如何来看,这个人都更像是岐国货真价实的盟友才对。
    但可惜的是,女帝入城凤翔后,并没有表露出对于大梁的态度,城外已入驻原属岐军大营的定霸都同样也没来与凤翔有什么交涉,中间唯一的接触,不过是女帝命人给定霸都调派了一万石的粮料。
    至于那位尤其神秘的萧砚,别说与岐王一同会晤了,居然连面也未曾露过,一时便让凤翔文武心生嘀咕,谁也弄不清自家这位岐王到底在想什么,而城外那定霸都,又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不过今日在岐王府的短暂朝会上,女帝却讲了一道令人鼓舞的消息,乃是蜀国西路军招讨使唐道袭连同其麾下的所有兵马,已尽数被歼灭在武功县境内,蜀军不日便可能要退兵。
    如此一来,蜀军这几日的慌乱及忙碌就说得过去了,西路军被全歼在梁朝境内,最起码来讲,梁朝必定正有一支大军在向凤翔来,抛开这一点不讲,西路军被歼灭,蜀军上下的军心士气必然大挫,那王宗侃不想退也得退了,有梁朝军马下场,蜀军想要占据凤翔的成算又增长了数倍,这其中的风险,恐怕不是蜀国可以承担的起的。
    那蜀帝王建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怕要骂娘。
    凤翔文武很是振奋,有胆大的将领则跃跃欲试的提出,要不要联合城外的定霸都一并给蜀军痛击一场。
    女帝没有否决这个提议,只是让各部各将做好准备,总之不能让蜀军从容退去便是。
    正事没有多少,很快便谈完,女帝则没有立刻去巡视军营和城防,而是先在岐王府后面的小林园里逗留了会,片刻后才让人去唤来姬如雪。
    她见姬如雪要把那柄说是由一队夜不收专门护送来的‘盛世’交予甲士,便招手让姬如雪直接提剑过来,倒没好意思开口说观摩一下这柄剑,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宋王是三日前从骆谷关出发的吧?”
    萧砚遵守了承诺,确确实实铸了一柄新的佩剑给姬如雪,且这柄剑太过不俗,只剑身上的“盛世长歌”四字,便已看出萧砚的心意与志向,但姬如雪看起来并没有那么雀跃,不过在女帝面前,她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只是轻轻应道:“确实是三日前,现在应该已经进了骆谷。”
    女帝当然记得时间,只是故意用了询问的语气而已,她有心关注萧砚,但又不好意思让姬如雪察觉出来,不然她总感觉会很愧疚。
    但二女问答完这句话后,反而没有什么言语了,她们共同生活了多年,虽姬如雪时刻谨记着尊卑,保持着应有的礼仪,但女帝早就不将她视作曾经的少女,已是真的当作义妹对待,故就算没有言语,二人间的气氛却没有什么变化。
    女帝转头看向远处的层层楼檐,只见太阳刚刚升到南面城墙的阙楼旁,仿佛挂在重檐上一般。凤翔虽并不全是原野,但地形平坦开阔,与秦岭间的景象全然不同。
    女帝并没去过骆谷,但她走过秦岭入蜀的另外两条道,即陈仓道和褒斜道,甚至曾经还在有“秦陇屏障、巴蜀咽喉”之称的青泥岭亲自与蜀军作战过,那里悬崖万仞,又多云雨,现在想来都觉得很难走、更危险不易通行。
    而傥骆道比起陈仓几条道来,虽然最为快捷,但也着实最为险峻。中间要先过数条河谷,攀越十八盘岭与黑水与湑水之间的秦岭主脊,而过了这道主脊后,竟然才差不多过了起点,后面还有四五座大山岭、河谷,需要不断朔源、翻越,才能走出骆谷。
    走出骆谷后还不算完,后面还有险峻程度与洛谷大同小异,但距离路段却比骆谷还要长六十里的傥水河谷,且在这其中,还有一座由蜀军掌控在手的华阳关阻塞两处河谷,走完这全长一百五十里的河谷后,马上就是一座洋州傥城据守。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名将猛夫想要从这段路程出入蜀道发动奇袭,最后却都死在了崇山峻岭之中,尸骨无存。
    所以就算是持盛世剑在手的姬如雪,也难以雀跃起来,或许她想看见的并不是这柄剑,而是还她这柄剑的人。
    但是就算如此,不论是姬如雪还是女帝,都没有阻止萧砚亲自带兵入蜀。毕竟此事是萧砚从汴京一路艰难走至这里,耗尽无数心血才堪堪达成的战略主张,她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危险,就故意去拖后腿。
    何况在当今天下,真正干大事的人,从不把自身安危看的多重,河东李克用与其子李存勖如此,当年的李茂贞、朱温也是这样。
    萧砚需要这场看起来满布荆棘,但却又或可能存在无数希望的突袭。
    在两月前的汴京兵变结束时,姬如雪便以为萧砚能够毫无阻力的执政,但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时机,显然都还未成熟。
    早在萧砚还未到洛阳时,就给她写了一封信,上面的意思很简单,亦很明了,他需要一场灭国之功,甚而还不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服岐国的这种功劳,而是货真价实,以数万乃至十数万人命与无数名将堆积起来的战功!
    不过时至今日,杨师厚及朝中政敌被摘除后,萧砚只要拿下汉中,威望便已足够了。
    此役非常关键,必能改变梁朝乃至天下的格局。
    女帝同样看过那封信,她其实并不明白姬如雪为何会把这封近乎私密的信件拿给她看,不过看也就看了,她面上当然只是坦坦荡荡的。所以她需要配合萧砚,起码在萧砚抵达汉中之前,在凤翔城下的近十万蜀军,不能说退就退。
    又问了姬如雪一些琐事,一起在亭子中坐了一会,女帝便终于去巡视军营和城防。
    姬如雪没有跟随,只是跪坐在案几后面,把那柄剑横放在身前,轻轻抽剑出鞘看着上面的錾刻铭文,却仍觉得心慌,怎么也欢喜不起来。她暗叹一口气,只能提醒自己,除了沉下心等待结果别无他法。
    不对……
    她回过头,看着女帝离去的方向,思忖起来。
    她还能帮萧砚促成一件事。
    ——————
    萧砚进入骆谷的时间,其实比信件上的描述还要更快。
    这些年萧砚借用由幻音坊和不良人组成的安乐阁广开商路,在蜀中布了许多眼睛,此次突袭,自然少不了动用这批人。
    提前出发的,是由公羊左率领的一队精锐夜不收。作为哨探,他们除了要扫荡蜀军在崇山峻岭中设下的哨所、屯兵点,还要提前回探哪里需要修缮道路,关键是要占据华阳关外的几处有利地形。
    而萧砚亲领大军紧随在后,这次突袭因为是早在洛阳就已定下的战略意图,所以准备还算充分,倒在路上的军士并不算多,大都也有就地安置的方案,故纵有将卒掉队的情况,一路行军也都尚且顺利。
    傥骆道多年未经修缮,上一次用这条道发挥作用的,还是黄巢军一部想经此北撤的军马,距离当下,已有三十个年头。
    蜀帝王建虽然多次叫嚣要替大唐皇室讨伐朱温,但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反而一门心思想把岐国这个老邻居收入囊中,而蜀道艰险,朱温也同样没有伐蜀的心思,故在这一百五十里傥骆道,蜀军的哨点居然近乎没有,倒是有好些山野间的集市被夜不收摧毁,俘虏了几百山民。
    对于这些山民,萧砚没有什么处置,却也没有放他们离开,留了十来个掉队的将卒看守,只要过了几日,待萧砚大军穿过河谷,山民们便能被放了。
    无论如何,此次用兵,萧砚都需要尽可能做到谨慎。
    即便他已碾碎了梁朝中的内部反对势力,不多久待杨师厚被平灭的消息传出去,梁朝各路势必都会被震慑住。
    但朱温去位,天下各路诸侯都各怀心思,特别是南面的吴、楚及闽、吴越几个大诸侯,更处于一种微妙的态度之中,既不上表恭贺萧砚所立的朱友贞,也不表态反对大梁,总之恭顺之势显然不如前两年,当下不过是在等待中达成一种表面和平的平衡而已。
    萧砚只要能拿俘获斩杀十数万蜀军乃至王建本人的大功来昭示天下,便能打破这种平衡,让南面这几个诸侯重新老老实实趴下去给大梁当狗。
    更妙的是,打破这种平衡之后,还能很快重建平衡。
    因为蜀国若被打烂,整个黄河南北,便只剩下晋国这一路异类,袁天罡的反梁联盟亦会倒退,重新回到与萧砚僵持的状态,再无力挑起新的事端。
    这对于萧砚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无论是临行前冯道和韩延徽全都上书劝诫,还是天策府众幕僚乃至敬翔都委婉提醒,都没有动摇萧砚的决定。
    接连急行四日翻过秦岭,此时大军已进了华阳关,而对于华阳关的战事并不算艰难。
    原本蜀军在华阳关留有半个指挥共三百来号军士在此地据守,凤翔之战打响后,王建抽调汉中兵马北进,此地竟然也受影响,只剩下一都百余人留守,而傥骆道几十年未有人马行军,可能便是连关隘的守将都没想到会有一批大军突至关下,居然连有效的抵抗都未及时组建起来,便被公羊左领着夜不收砍翻了一半人,使得这座关隘迅速易手。
    华阳关是此次行军最为关键的要点,没有之一,这座关隘因为深处骆谷与傥谷之间,运送军需的粮队出入一次甚是困难,所以留存的粮秣并不算少,这番情报早已得到确证,所以在萧砚的战略中,华阳关便是大军用来补充粮秣,休整伤员的最后一处据点。
    待出了傥骆道,一直到汉中南郑城下,两百余里路程,大军都再无补给。
    而萧砚此次,就没有想过要打掉除却南郑外的任何城池。
    他牵着马顺着甬道登上关城,向南眺望。
    余仲和李思安立在身后,左右则一大群军将簇拥在四下,俱都南望。
    老实说,大军进入山区,很让归德军不适,两侧是连绵的大山,压迫感很强。归德军虽然多数是步卒,只是配备了用以行军赶路的马匹,但多是河北出身,几未钻过山谷,更很少有在山沟里作战的经历,他们习惯的是,在平原上那种拼实力真刀真枪的厮杀。
    但一路来,萧砚一直都走在最前头,大军此去又都带着要立一场绝世大功的心气,故走到现在,倒算是适应了下来。
    唐道袭被押着走上来,嘴中正在恶骂:“獠贼,偷渡小道,真乃小人行径!如此用险,不怕死在这群山中尸骨无存吗!?”
    萧砚不应,他望着南边那片山脉,自然什么也看不见,但他隐约间,却仿佛望见了山谷之外的坦途。
    “汉中空虚,连这华阳关都无多余兵力驻守……使相说的不错,本王确乃偷渡,不过偷渡就偷渡吧。”
    萧砚回头看着唐道袭,笑道:“斯时斯境,与当年邓士载过阴平小道奇袭培城,或有几分异曲同工?不过依使相来看,待本王兵临南郑城下时,王建可否会像蜀后主一般,不战先降?”
    唐道袭先是一怔,甚而在瞬间全身不自禁的打了个冷颤,但马上他就气急败坏的大怒,在被甲士拖下去时,两条腿还在朝着萧砚不停踢踹:“獠贼!獠贼!我主必杀你……”
    “我倒怕王建逃了。”
    萧砚自语一句,复又朝北望了眼太白山,戟指向南:“翻过这几座山,是邓士载对蜀后主,还是司马仲达对诸葛孔明,一试便知!”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